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光明日报》专题: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

新三届 2021-04-24


原题

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陈鹏



老编的话:3月22日,《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浓墨重彩报道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性事件。本号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无论过去多久,重大的历史转折,总会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新生将于明年二月底以前入学”……1977年10月21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刊载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配发社论《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

这一决定意味着,重启了停滞11年之久的高考。散落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林场边疆的人们看到了重拾书本的希望,吹响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号角。

当年,全国57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万名。

《光明日报》1977年为恢复高考发表社论的版面图

恢复高考,让一代人得到人生的转机

“文革”结束以后,社会逐渐走向正轨,但是人才青黄不接,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邓小平同志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1977年8月初,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的查全性建言,“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

查全性的话,引起了与会者共鸣。

1970年代的查全性


邓小平当即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

8月8日,邓小平在会上讲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这篇讲话,使教育战线成为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先声。随后,根据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这个会,足足开了44天。招生方案迟迟定不下来。

9月19日,邓小平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希望教育部门的同志大胆解放思想,争取主动。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到9月25日终于有了结果。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977级考生、上海大学教授郝一民回忆,“曾经看不到前途,心情极其低落、灰暗。恢复高考的消息,让我们那一代人看到了人生的转机。”

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个好消息的1977级考生、文化学者陈侃章当时在浙江诸暨农村,手边没什么复习资料。他翻箱倒柜找到了几本书,“距离考期很近了,必须分秒必争。”

高考的恢复,点燃了年轻人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使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1977年教育工作座谈会后的合影,邓小平右侧刘西尧,左侧方毅,三排左8查全性


高考,凸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比去年增加40万;受疫情影响,全国高考延期至7月举行;安徽歙县高考因特大暴雨来袭,延期补考……

即便是特殊年份,高考也能平稳有序进行。平常百姓看待高考的态度背后,是万千学子改变命运的可能,是民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高考结束后,19岁的安徽少年姚俊鹏,在纸上写下,“感谢父母,感谢老师”。

姚俊鹏在襁褓中就被确诊为脑瘫,庆幸的是智力没受到影响。随着训练和恢复,他也和其他学生一样,走进了校园。在付出超过常人想象的努力后,以623分考入中国药科大学。

1977级考生准考证,持有者现为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群体来说,高考的意义远超出一场考试。

自2012年实施以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国家专项计划累计帮助60多万名农村孩子圆了重点大学梦。提高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农村孩子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因高考而改变。

教育部数据显示,恢复高考40多年来,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累计1.4亿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7年的2.6%增长到2020年的54.4%,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逾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

197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打破“一考定终身”,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

取消报考者年龄限制、合并录取批次、实行网上阅卷录取、打破文理简单分科的局限……40多年来,无论是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还是考试录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一直得以保留和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完善高考制度的探索上,一步一步坚实有力。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全面启动。改革内容包括在上海、浙江两地先行试点,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2020年年底,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8省市正式公布2021年新高考方案,正式成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

1977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中几个突出问题的请示报告》上的指示手迹


“新高考方案既考虑促进公平又考虑科学选材,是恢复高考以来有关高考改革最为全面和系统的改革。”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介绍,新高考将打破“一考定终身”,考生的最终成绩不仅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还将参考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刘海峰介绍,一系列配套的改革举措已经相继开展,如高考命题方式、自主招生、高考加分政策、录取方式等方面的改进基本完成。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全国鼓励类加分项目;逐渐合并录取批次,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办法等改革仍在进行。

“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刘海峰说。

(作者陈鹏系《光明日报》记者)

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上课。顾德华摄

【专家笔谈】 

中国教育史上

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郑若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百年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发展诗篇,使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沧桑巨变。在这当中,邓小平力促的恢复高考就以其对中国社会拨乱反正的时代意义,为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于1952年建立统一高考制度,1966年“文革”爆发,高考制度被错误地当成文化教育领域“革命”的突破口而遭废止。尽管从1973年起,大多数高校恢复招生,实行了以政治表现、路线觉悟、实践经验为选拔依据的推荐制,但对文化程度要求很低。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恢复高考”是指1977年恢复的文化考试制度。

恢复高考的消息甫一公布,中国大地顿如春雷炸响,知识青年尤其是高三学生更感绝处逢生,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1977年冬天,570万名考生走进了期盼多年的考场,1978年夏天,又有610万名考生参加考试,被“文革”中断高考积压了11年的广大青年的读书热情,呈现出井喷式爆发的状态。恢复高考可谓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件大事,不仅成为全党全国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的雷霆先声,而且成为个体前途命运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拐点。

就个体而言,恢复高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机会,更是重塑人生的机缘。尚且不论特定历史时期的考生,但凡参加过高考的人,想必心中都有一份终生难忘的深刻记忆。


在笔者给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中,期末作业有一道题就是请学生回忆并陈述自己的高考经历。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对高考的爱恨交加与悲喜交集跃然纸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高考故事、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乐章,常让我心潮澎湃、潸然泪下。在这份记忆里,既有为高考拼搏洒下的汗水,也有因百折不挠流下的热泪;既有师长亲友的教诲关切,也有年少同窗的嬉戏欢闹;既有你追我赶的相互竞跑,也有守望相助的携手同行……

我也经常因此回想起自己参加高考时的画面,那静伏考场、挥动战笔的情景,清晰如昨;那“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悲壮,梦萦至今。考场外的柳蝉嘶鸣与考场内的针落有声,协奏出一曲天籁;教室外的炎炎夏日与教室里的沙沙走笔,绘制出一夏醉美。常常想,假如没有高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又会是怎样的?人生没有假设,也无法重来,但有一点确信无疑,那就是高考彻底而永远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赋予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就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而言,恢复高考对于促进我国人才选拔培养和推动全民族社会发展可谓“功德无量”。高考的恢复,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使我国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轨道,而且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平等竞争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向学风气。


随着高考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高考录取标准单一、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导致中学教学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的泥潭,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出适合培养的人才等等。因此,在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的四十余年里,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改革要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行进。进入21世纪后,高考驶入了改革的快车道,进行了诸如分省命题、自主招生、“阳光高考”平台建设、平行志愿、高职单考单招、高考加分、异地高考、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的招生“专项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高考改革的科学性日益受到重视、多样化特征逐渐显现。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以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为根本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数十年不动摇,“维护公平”是高考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的最重要原则。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高考作为一项具有重大社会和教育影响的考试制度,常常面临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冲突与取舍,在公平与科学、统一与多样、特色与效率等一系列矛盾或两难中徘徊与纠结,可以说是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难题。在新时代,高考制度面临着新挑战、承担着新职能、发挥着新功效,高考改革也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除了一如既往地维护公平,还必须体现与遵循秉持科学创新、促进个性发展、强化育人功能、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需求等基本理念和原则。唯有如此,高考制度方能在科学选拔人才、维护教育公平、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郑若玲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1978年中山大学新生在上课


【延伸阅读】

1977年,

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作者:陈侃章



恢复高考第一年,浙江省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须写相同的高考作文题目——《路》。

这个作文题,人人可开笔,个个有得写。大家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实在经典。当年我考完回家,大哥关切地询问了情况,自然问到作文题目是什么,我简单作答。

学历不高却颇具文才的大哥竟脱口而出:“哦,路!鲁迅《故乡》中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句子,你的作文是不是就此展开?”我一脸茫然,因为我根本没有看过鲁迅的《故乡》,自然不知道这一名句。加之感到考得一般,心情原已怏怏:看来,我自认为擅长的作文也要马失前蹄喽!

善解人意的大哥看出我的失落,马上安慰说:“许多考生如果都写上鲁迅这段话,你不写可能还是好事,这样你的作文就不从众,不落俗套了。”

经过我调查,众多学子的文章,验证了我大哥四十年前所说,极大多数都说在作文中引用了鲁迅关于“路”的那句话。具体说来,考生回忆他们是如此写《路》的:有写乡间小路的,有写革命大道的,有写知识青年与工农结合之路的,有写科学有险阻,苦战奋斗能过关之路的,有写当年依然盛行阶级斗争道路的,也有写文学令人憧憬,文艺为革命服务之路……还有一位才子在混沌未明的形势下也够大胆,够浪漫,竟写到青梅竹马,情窦初开之路,不过也是点到即止了!这些写作内容都鲜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痕迹。

1977级杭州大学历史系部分学生合影。顾德华摄

事过境迁,当年的绝密已被时间消融,神秘的面纱演绎成美丽的故事。据知情人士告,《路》这个题目是绍兴柯桥中学语文老师李秀实先生首先提出,并陈述了为什么要出这个题目的种种理由,高考命题组商讨后一致同意通过。李老师对鲁迅的文章滚瓜烂熟,胸有万池墨,且思路开阔,点子特多。《路》这个题目极有可能是从伟大的乡贤文豪文章中化出。这一食古善化,应时应景的妙着,为高考恢复的开局之年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话题。

凑巧的是,我熟识的《浙江通志》副总纂颜越虎研究员,毕业于柯桥中学,于是我又向他核实。他告诉我:“李秀实老师是我们中学的,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大约有几个月时间,他被省里借调去。他所教语文课只能由别的语文老师临时代替。对我们在读中学生来说自然是损失,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柯桥中学的骄傲,因为他出了一个如此好的高考作文题,为浙江众多应试考生贡献了智慧。自此以后,高考就由全国统一命题了。”

(作者陈侃章系1977级考生、文化学者,著有《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致敬恢复高考四十年:回首来时路漫漫

文章选自《光明日报》3月22日、3月16日

插图视频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老编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三届忆往

《人民日报》发文:
纪念恢复高考的峥嵘岁月
陈剑:社会中坚新三届,
批判意识逐渐弱化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一张北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陈侃章:1977年恢复高考,
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
陈侃章: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侃章: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与辨正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钱江:独具特色的77、78级大学生

钱江:人民日报记者穆阳"内参"
1977年恢复高考
查全性:面陈邓小平首倡立即恢复高考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熊晓鸽: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邓小平最不满意高考政审条件繁琐
查全性:丰碑永远矗立在新三届人心中
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王立东:珍重,我的“新三届”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大学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